每千名孩子分不到一个儿医 有医院招聘一年竟无人应征
摘自:2013年5月30日 新闻晚报A1叠02-03版
作者:晚报记者 肖波 朱蒙雪 崔翼琴 许沁 报道
儿科医生工作繁忙、风险大、待遇不高,导致各大医院出现“儿科医生荒”。目前,全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大约在20万名左右。在上海,每1000个孩子平均分到0.5至0.6个儿科医生。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等,上海儿科医生普遍面临需求量大,但培养少、流失又多等现状。今年,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想方设法,一方面,要求医学院校恢复儿科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的医学教育,从而培养更多儿科医生;另外,要求原先设有儿科的中心大医院必须恢复儿科,希望有儿科门诊而没有儿科住院病房的医院也能恢复病房,解决儿科医生紧缺问题。
昨天,本报记者实地调查各大医院儿科,发现要解决“儿科医生荒”,缓解儿童就医难,还需要一系列“组合拳”,通过切实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以及儿科的学术地位等,来吸引儿科人才。同时,家长也要转变就诊观念,真正解决儿科病人分布不均问题。
记者调查
四大医院儿科日门诊量占全市七成
昨天,本报记者实地走访调查了本市多家儿童专科类医院和二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类专科医院人满为患。
记者来到市儿童医院时,正值上午患儿就诊高峰,门诊大厅里熙熙攘攘,挤满排队挂号和收费的患儿家属,人多时一直排到药房门口。拿到132号的李奶奶抱着发烧的孙子说,“早上7点就从家里出发,大概还得等两小时才能看上。 ”
记者在二楼内科门诊等候席前看到,尽管开出五六个诊室,但患儿数量众多,不少孩子额头贴着退热贴,等候区域座无虚席。在急诊输液室,一般一天要输液四五百人,高峰时则达六七百人。”护士说。“8点半到医院,10点半看上,加上化验和配药就忙到中午。 ”刚从外面买来小馄饨给孩子充饥的孩子外公说,“孩子父母要上班,小囡发烧总得来大医院看。打点滴也排这么多人,又要排一个小时,不到下午3、4点回不了家。 ”孩子外公和老伴一脸无奈。高峰时期,打点滴排上一个多小时才能“戳针”的现象十分普遍。据市儿童医院院办负责人介绍说,早上8点至下午3点都是就诊高峰期。
“孩子一生病,家长就把孩子往大医院或专科医院送! ”不少家长都抱有这种观念,这也是造成目前儿童类专科大医院患儿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记者在市儿童医院采访时还发现,不少家长都抱着“专科大医院水平更好”的想法,趋之若鹜往大医院赶。家住普陀区的罗小姐选择 “舍近求远”,家住沪太路附近的张先生也放弃周边三甲综合医院,转向儿童类专科大医院。
家住浦东杨浦大桥附近的白领余小姐(化名)还告诉记者,平时孩子感冒会选择去新华医院看儿科,看眼睛会选择去眼耳鼻喉科医院,补牙则去第九人民医院看儿童口腔门诊,皮肤出疹子一定首选华山医院……毕竟只有一个孩子,即使路途遥远,也一定会选择大医院,也更相信专业医院的权威水平。
昨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时,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排队就诊。徐女士是一名6岁男孩的母亲,已第三次带孩子来市中医医院看病。 “我儿子体质比较弱,动不动就咳嗽,考虑到中医治疗副作用小,也希望能调理他的体质,就带他来看中医。中医医生看得很仔细,治咳嗽效果也好。 ”徐女士说,以前她经常带孩子到大型儿科专科医院看病,每次都要一早去挂专家号,排到下午才能看到病,大人、孩子一天都耗在医院里。 “现在上午来挂号,虽然也要排队,但上午就能看到病! ”
据不完全统计,在儿科、儿童、新华儿科以及儿童医学中心,经常小患者“爆棚”,这四家累计儿科的日门诊量大约占到全市儿科门诊的70%左右。像市儿童医院日门诊量在3000至4000人,儿童医学中心日门诊量也达到4000多。
二级、社区医院冷清 中医诊疗受捧
与场面火爆的专科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儿科和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儿科门诊,则相对冷清许多。昨天,记者在黄浦区中心医院儿科诊室外看到,两名患儿正在家长陪同下接受输液治疗。患儿奶奶黄女士说,她家住北京路附近,离黄中心一两公里,孩子扁桃体发炎,打车来这很方便,一般最多也就三四人排队,相比以前去北京西路市儿童医院,在那至少要排两小时。一旁另一位患儿家长说,大医院病人太多,还是来这看,输液人也少。黄浦区中心医院一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该院儿科日门诊量在20至30人,夜门诊一般在10至20人。
在闸北区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三四位患儿正等待就诊。 “一般不到10分钟就能看上,小毛小病我们都来这看,非常方便! ”患儿家长说。据了解,闸北区中心医院儿科日门诊量在60至80人左右。在市中医医院儿科,今年的小儿穴位敷贴疗法将于
医生现状
忙得不喝水不上厕所 超负荷工作染上肺炎
从医20年的陆忠医生看上去挺年轻,可能与他儿科专业有关,但他感慨:“十几年前,我们凭着一腔热血选择儿科,现在依然没有后悔。儿科医生真的很累,关键是别让医生的心太累! ”
儿童类专科医院医生的工作强度相当大,一旦开始接诊,医生就常常不忍心喝水和上厕所。 “很多病人都是等了很久才轮上看,上一次厕所的时间就能看一个病人了,能不去就尽量不去! ”陆医生说。但即使这样,时间还是不够用,于是医生们想出就诊时间“往前拉,中间连,往后移”的加班办法,等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基本上已是“今天终于完成了”的感觉。
虽然很忙、很累,时不时还会遇上小病人家属的不理解,但大部分儿科医生都像陆医生一样,坚守在这个岗位上。那份执着,在陆医生看来,是“一开始做医生时救死扶伤的理想,也是每天医治好病人的满足感,更是小病人纯真的眼睛和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
回想起多年前的医患关系,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陆医生有一大群病患粉丝,小病人一家和医生成了好友,“那种职业成就感非常好! ”但现在,这样的职业成就感也有,可不得不承认,“互不信任”的医患关系也给儿科医生造成了相当压力。
仁济医院儿科的屠医生告诉记者,他一个人要看管27个床位的患儿,还要随时准备急救,平时一周值三个班很正常。有一次胆结石突然发作,正遇就诊高峰期,他不得不摒牢2小时后,才让同事帮忙处理。在他身边,更有不少科里的同事因工作量大、休息不好染上肺炎等。
在医学界,由于孩子们往往无法用言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更需要儿科医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或观察,也因此,儿科也被称为之“哑科”。儿科医生们还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长期超负荷工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儿科医生面临着不仅人手少,而且工作强度大的现状。
背景分析
紧缺:每千个孩子平均分到0.5-0.6个医生
儿科医疗资源与儿科医生的紧缺,是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每1000个孩子平均分到0.5至0.6个儿科医生,且多在三级医院。
新华医院儿科主任鲍一笑教授分析说,一边是儿科医生短缺,另一边是儿科的小病人整体数量不断增长,已出现 “儿科医生荒”。鲍一笑教授说,近年来,每年的出生人口在不断增加,仅去年一年上海出生人口就超过20万,现在在儿科门诊,病人的就诊年龄可以到12岁,甚至16岁或18岁,如此庞大的儿科就诊人群将成为儿科门诊的一大压力。由于交通出行的便捷性提高,现在在上海就医的儿科病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小病人数量日益增长。
据统计,目前在新华医院,如果不包括儿外科、儿保科、小儿五官科、小儿眼科、小儿皮肤科等,仅儿内科的门诊量去年就达到82万人次,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时仅为49万人次。对比2012年儿内科的就诊人数,比2011年时增加了10万多人次。相比之下,儿内科的医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一直维持在70人左右。
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分析说,上海探索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院毕业生要进入本市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必须经过三年全市“统一入口、统一出口”的规范化培训(博士、硕士学历根据临床能力相应减少培养年限)。副作用则是近期面临人力资源的瓶颈。比如培养一名儿科医生,先要5年大学毕业,再3年硕士,至少得8年,再加上硕士2年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则需10年;如果是博士毕业,再加上1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则需12年。这其中还要确保这些毕业生今后不转行。
瓶颈:有学生宁做医药代表也不当儿科医生
目前,上海儿科医生普遍面临需求量大,但培养少、流失又多的现状。鲍一笑教授说,一方面,现在儿科医生工作忙、压力大、高风险、待遇不高。在新华医院,如果是一名普通一线儿内科副主任医师,除每周一至五工作外,还常要加班到晚上10点,平时周六或周日还要再加班一天,这些都还只是常规工作,还没算上搞科研、写论文、从事教学工作等,但已明显超负荷。
作为一个医学学科专业,儿科学在医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偏低,相比其他成人学科,其学术地位不高。相比之下,给儿科医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就较少。不少从事儿科专业的医生在职期间可能出国、转行或跳槽。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业优秀的医学生甚至不太愿意选择今后专门从事儿科方面的工作或研究。
和儿科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一样,中医儿科的门诊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面临着严峻的儿科医生人才紧缺问题。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薛征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现在本市儿科专科医院已人满为患,考虑到新一轮的生育高峰到来,形势将越来越严峻。从去年起,上海市中医医院开始扩大儿科,并于去年6月1日起重新开设儿科病房。一开始设了15张病床,但很快医院就发现,这15张床位常常满员,尤其是到了寒冷天气、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儿科病房更是常常加床。前不久,医院已将儿科病房床位增加至30个。每位儿科医生、儿科护士都已在超负荷工作。
薛征主任还告诉记者,去年中医医院在筹备儿科病房重新开设时,曾面向社会挂出招聘启事,然而,整整一年时间,都没有一个人来应聘。 “我们现在的儿科医生都是医院自己培养的。与收入不相符的高风险、高负荷……能坚持下来的都不容易,要知道,有些毕业生宁愿做医药代表都不肯当儿科医生。 ”
据统计,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石门路门诊部儿科门诊量加起来,一年达到10多万人次。从2010年至2011年,该院儿科门诊量增加5%;从2011年至2012年,增加10%。急诊量增加更是可观,从2011年至2012年,该院儿科的急诊量骤增25%。
破解之道
高校再招全日制临床儿科学学生
考虑到社会上对儿科医生的迫切需求,拥有较强儿科专业背景支撑的交大医学院于去年开设了全日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希望比较早地引入职业规划,助力这些有志于从事儿科医生职业的同学坚定梦想。
交大医学院招生办主任浦川海说,建于1955年的交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儿科系部之一,在国内外儿科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并有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实力雄厚的临床教学基地。去年招入30名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的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他们在五年的学制中要修完临床医学专业所有课程,此外还会特别增加儿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并且有很多机会加入到儿科领域的国际交流项目中。
浦川海主任表示,去年在交大医学院对全国26个省市的招生中,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占到整个招生范围的45%,去年上海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1分,而外省市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重点一本线高出110分以上,生源情况较好。浦川海主任透露,专业稳固需要时间的考验,今年这个专业招生数仍为30人,今后可能会做相应调整。
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表示,明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将试点开设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该专业方向将在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等方面增加儿科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和临床更多地了解、体验儿科工作,从而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了解度、热爱度和认同感。
桂永浩校长说,如果儿科医生流失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即使在上游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儿科专业,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坚守这一职业。目前,关键是要科学理性地思考,拿出具体的措施来,改革医院现行的管理机制、配套政策,来扭转儿科学科发展不利的因素。
设想未来专科医院建区域性就医点
如何解决综合性医院儿科萎缩以及儿童类专科医院超负荷的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提出了他的设想:未来,是否有可能建立儿童类专科医院和区域性儿科医疗点?儿童类专科医院主要接受预约病人、疑难杂症病人、转诊病人和急诊病人,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由设在综合性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的儿科接诊。目前由于后者很多儿科医护人员缺乏、医院投入较少、力量较为薄弱,所以难以吸引病人,令其成为不少综合性医院的“鸡肋科室”。但如果这些儿科变成儿童类专科医院设在全市的各个就诊点,则有了强大的技术后盾。一方面,如果病人病情较为严重,可随时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儿童类专科医院;另一方面,医生所处的就不是某一家医院里弱小儿科,而是可以调动、可以轮转,医护人员将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目前,在复旦系统内部分医院已正在尝试试点,金山医院、青浦医院和儿科医院进行合作,后者派出主任级专家定期到两所医院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这两所医院转诊病人提供绿色通道。
业内说法
提高学术地位 吸引儿科人才
针对“儿科医生荒”,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认为,如果不能切实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以及儿科的学术地位,儿科医生还将继续面临严重短缺问题。专家建议,首先应将现有的儿科医生留住,加强人才引进,包括可以从成人综合科、非儿科学的医生中吸引人才来搞儿科。目前各临床专科冷热不均,有些成人科人才富余,硕士毕业也难找到工作,而儿科、产科、急诊等专科医生严重短缺。建议可以通过培训后转入儿科工作。
薛征主任认为,若要改变现状,引导优秀人才进入儿科领域,应大力扶持儿科发展,在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考核评价、从业人员晋升机制等各方面,都要有所倾斜。据了解,在美国,和上海体量相近的北美儿童类医院里,医生的配备一般是我们的1至2倍,护士则为5至6倍,而辅助人员更是远远高于我们。
部分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儿科门诊
瑞金医院儿科
地址:瑞金二路197号
市第九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制造局路639号
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宜山路600号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海宁路100号
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漠河路280号
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瑞丽路128号
第十人民医院儿科
地址:延长中路301号
长征医院儿科
地址:成都北路440号
长海医院儿科
地址:长海路168号
黄浦区中心医院儿科
地址:四川中路109号
闸北区中心医院儿科
地址:中华新路619号
部分中医儿科门诊
龙华医院
地址:宛平南路725号
市中医医院总院儿科
地址:芷江中路274号
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儿科
地址:石门一路67弄1号
曙光医院儿科
东部地址:张衡路528号
西部地址:普安路185号
(此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总院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
邮编:200071
电话:021-56639828
门诊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
电话:021-62588203
沪ICP备150100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20015号
订阅号二维码
服务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