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黄芪党参等多个常用药濒临“断供”(劳动报)

发布时间:2011-08-31 来源: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看新闻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摘自:2011年8月15日《劳动报》4版    作者:劳动报记者/李蓓

中药价格经历五轮上调 同一帖方子一年涨了500 

    看着手中这张中药处方的价格,一路从340.91元上窜到了855.74元,许金琳不由得想起了网上流传的那个词“药你命”。自去年以来,全国中药材价格如同坐上了“火箭”,一年3次调。在本月初,市发改委于本年度第二次调整部分中药价格,平均涨幅40%。

  一年身价暴涨250%

  患有妇科肿瘤疾病的许金琳长期服用中药。2010年前,她平均每半个月开一次方子,价格在340元左右。自去年起,其处方用药几乎没有变化,而医药费账单却每季度都有大变化。“开始涨到521.67,没几个月就是692.85,今年2月份是807.35,到了8月10日就变成855.74元。”面对价格这列“动车”,许金琳显然还没回过神来,“再往下,连中药都吃不起了”。许金琳所经历的“涨价之旅”,印证了自去年以来中药材连续五次的大规模调价。记者从市中药行业协会获悉,去年537种中药材有84%调价,平均涨幅109%。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品种达96个,有28%品种涨幅超过了51%,2%的品种涨幅超300%,全年规模化大调价多达3次。尽管今年2月本市再次对200余种中药实施提价,但由于上下游采购零售价格倒挂差距太大,本月初,发改委又一次对120个品种发出提价令,平均涨幅40%。

  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徐浩铭统计发现,涨价潮波及几乎所有常用药品种。记者走访童涵春堂、蔡同德、群力等多家中药房发现,一些“草根”中药经多次调价后,身价直逼高档珍贵药材。如党参每公斤从30元涨到120元,化龙骨从50元涨到了111元。

  多个常用药濒临“断供”

  五轮涨价背后,有自然气候因素导致的减产减收,但业内人士指出,游资炒作是更重要的推手。为市中医医院供货的一家中药饮片厂自去年起,几乎很难在成都、毫州等全国几大中药材市场收到平价货,因为多数常用药材都成了温州游资囤积炒作的新题材。另一位本市中药批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甚至有专门针对用量最大的党参“炒作团队”,其主要资金从广东流向全国各地。

  受此影响,多个常用药先后在本市濒临“断供”。记者走访全市多家中药店被告知,黄芪、党参现在经常处于缺货状态。因价格从20元一路被炒到400多元,太子参这一味儿科常用药自去年6月起在本市停供,直到今年6月底,本市几家中医医院终于四处斡旋采购到一批,开始逐步少量恢复供应。

  “没有地方进货,饮片厂不肯加工。”徐浩铭告诉记者,中药材在上游产地是作为农副产品实施市场随行价的,但到了上海,中药作为政府管控的药材实施的是限价政策,批零倒挂导致越来越多的饮片厂不愿进货加工。如太子参在亳州采购价为300元,上海零售价仅100多元;此轮调价前,党参在上游进价为120元,在上海则限价81元,即使本月涨价后仍限价120元,饮片厂平进平出,扣除加工成本后仍然亏损。

  “现在都不知道怎么给病人开方了。”一位上海市名中医告诉记者,按照医保总额控制要求,药材涨价后每个方子不能超过20味药,类似穿山甲之类价格上涨6倍的药只能放弃不用;咳嗽病人以往常用的川贝母,因价格翻了5倍而只能改用浙贝母,随着浙贝母的涨价,现在要找到同类平价替代药很难。

  吁建应急储备制度

  “平均每个病人每张方子价格要贵至少50%。”徐浩铭测算的结果,此轮涨价后,病人看病负担更重了。多家中医院负责人表示,涨价影响到了医保额度,现在不到半年已消耗了几乎整年度的医保指标,下半年病人开药将更为紧张。

  专家更担心的是,任由游资炒作下去,将影响到本市中药材的质量。目前上海中药价格在全国处于谷地,而各地采购批发环节实行的是“价高质优”的市场模式,长期以往必然导致质量低等的或非地道的药材流入申城,最终影响到的是疗效。

  “非常时期,政府应尽快建立应急储备制度,现在上海只有1个月的备货量。”众多医疗机构和中药零售企业向记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测算出常用药的日消耗量,对各地中药价格指数实施长期跟踪分析和日报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中长期中药材政府储备制,以保证主要药品的日常供应。

分享: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总院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
邮编:200071
电话:021-56639828
门诊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
电话:021-62588203

沪ICP备150100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2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