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页面:首页 - 健康服务 - 健康处方

健康服务

五禽戏在中医“治未病”服务中的应用(七)

发布时间:2017-04-21 来源: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看新闻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五禽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1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大多数学者认为“洽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因为“未病”一词首见于《索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还有两篇,如《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中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然而,有的学者更加深人地研究了“治未病”的源流,冯文林等认为《内经》治来病可追溯到股商时代的避祸防患的观念,因其影响到医学界。被其引申发展成为“治未病”的思想。不管“治未病”思想真正起于何时,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医治未病说是源远流长的。

2.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2.1 “治未病”的传统观念

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治未病”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未病先防,一方面是已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于疾病未发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为“治未病”思想即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它即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也可是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这些亦可称为未病状态。

    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其巨著《伤寒杂病论》体现着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因为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控制病情,防其发展(传变)进而使其疥愈,从而开创了预防为卞,防治结合之先河。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十怜经络”。此与《内经》“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一脉相承,共同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而目又进一步提出了病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的有病早治思想,提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窃闭塞”。这些都体现了“治未病”原则,张仲景还总结了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的规律及相应防治法度,并较早地应用时间医学来防治疾病。

2.2  “治未病”的新意

“治未病”思想现代己有了新的发展,包括防、治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也包括防治病中、病后的身心变化。研究己经表明,现在临床疾病中占前儿位的,除肿瘤的临床前期人们还知之不多,很难及早作出把握外,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都有一较为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为人们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留了一定的操作时空。因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有充分的可能在临床出现明确症状,形成亚健康状态时,便作出针对性的防范。现代社会激烈紧张的竞争环境对人类躯体和精神素质的影响导致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病”及由体力透支导致的“轻微身心失调”;由于信息化社会人们承受过多信息,而大脑来不及分解消化而导致的“信息过剩综合征”等,这些亚健康状态都属于“未病”的范畴。因此通过调摄精神等方法来增强、提高抗邪能力,此即未病先防。疾病一旦发生或进入亚健康状态,则要早期诊治,控制其深入发展和传变,尽早消灭疾病于萌芽状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是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这一点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3.华佗的治未病思想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及养生专家,不仅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而且兼通数经,精通内、妇、儿科,以及针灸、药物。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他继承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要人们参加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未病先防,从而形成了积极的健身学说。其治未病思想有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五禽戏在华佗的治未病”思想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1 创五禽戏,强身壮体

生命在于运动,缺乏运动的生命是脆弱的,没有运动的生命是低能的。加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弟子吴普说翻:“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使身体健康而长寿。华佗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不同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特色,创立了一套适宜于防病、祛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五禽戏”。据《后汉书一方术传》载,华佗云:“吾有一术,名日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五禽戏”简便易行,开创了运动健身之法,使导引之术有了规范,动作更符合科学性,两且对后世保健”治未病”思想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至“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另一弟子樊阿,照此办法,边锻炼边服药补养,也达到“寿百余岁”。所以说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确能强体质,延年益寿。

3.2 五禽戏治未病的特点

3.2.1 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五禽戏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筋脉、活跃气血、协渊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达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效果,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3.2.2 整体观念,内因为主的运动

五禽戏的作用不是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机能或治疗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功能。通过锻炼,身体内部正气逐灏旺盛,不少体弱或有病的人。就是在身体内部力量逐渐充实的基础上,摆脱了病理状态,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健康水平。五禽戏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运动,它依靠自身锻炼,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要领,逐渐获得效果,增进健康,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获得预期的效果。

3.2.3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

,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的运动;“外”,指的是手、跟、身等外在的形休活动。由于五禽戏的每一戏都和身体的五脏有关系,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做到形似而神似,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才能有作用。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的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成形、意、气统一。五禽戏是一种刚柔有别,但十分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安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 “治未病”思想的意义

“治未病”思想首先是一种理念,将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重于治等理念扎根于我们每位医者的头脑中。不要把洽未病和治已病完全分开,更不能对立。医生不仅要会治疗,还要懂养生、保健、营养、心理疏导。要明确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不断强化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理解缝康的医学观,营造中医“治未病”的文化氛围。现今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由无病即健康,发展到当今的“大健康”时代。所谓“大健康”,就是指要达到健、寿、智、乐、美、德的“六字人生最佳境界”。勿庸置疑,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只有绝大多数人健康了,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治未病”思想就是要帮助千家万户构建健康人生,因为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稠有未来,就拥有幸福,所以健康更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

5.  五禽戏与亚健康状态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状态防治方面有较丰富的内容。

5.1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即所谓“未病”状态,根据中医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

5.2  五禽戏调治亚健康的中医理论基础

5.2.1 天人相应、形神共养以调情志

不良的情志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古人在养生理论中尤其强调调节精神情志,如《素问·上占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新编五禽戏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一种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锻炼方法,习练者有融入自然、返璞门真的感觉,心情愉悦,情志畅通,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治亚健康的效果。

5.2.2  根据五行学说,增强脏腑功能

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皆可归结木、火、土、金、水五行系统。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虎戏主肝、鹿戏主肾、熊戏卡脾、猿戏主心、鸟戏主肺。因此,习练五禽戏可以增强脏腑功能,如鹿戏可以强腰补肾,肾藏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所以练习鹿戏可以调治肝肾阴虚引起的疲惫乏力、腰膝疫软、眩晕、耳鸣、头发枯萎等症状;熊戏可健脾胃,脾主运化,主四肢和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练习熊戏可以调治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几淡无味、唇苍自允华等症状。

5.2.3  运动四肢百骸,调节经络气血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足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新编五禽戏整套动作的活动由内及外,全面周到,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并强调意随形动,气随意行,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此外,在飘禽戏功法中。利用手喇的多变,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持握圆等,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气血运行;并通过前弓、后仰、内夹尾闾、后凸命门、打开大椎等意念、动作,疏通任、督二脉,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加强脏腑功能的作用。

5.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防治的千预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一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学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阴阳,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康复能力。

5.3.1  心理调节

对于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必须强调身心并治,调情志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调节个人精神情志,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即保持乐观条达平和的情绪,使情绪波动不过于激烈,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治未病”思想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元,也就是调整心态,进行社会心理干预,以适应社会,从而减少亚健康的发生。

5.3 2  生活方式的改善

调饮食、慎起居,劳逸相结合是预防亚健康的关键,这是治未病思想提倡的科学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地安排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条件。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合理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精神思维活动复杂,事务繁杂,甚或态情纵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科学的饮食结构,正常的工作和体能锻炼,有助于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是防止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关键。《内径·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告知后人不遵循自然规律,将付出健康的代价,必须克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强调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

5.3.3   运动干预

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运动还也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5.3.4   气功、按摩治疗

气功通过调畅气机,使人体精气神功能恢复,躯体达宁静、愉悦的最佳状态。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通路,经络具有传导感应、调节气血、调节虚实等功能。推拿、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和输穴,调节脏腑组织功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人体气血流通,从而使人体增强抗病能力。运用保健按摩,手法涉及全身各部位,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平衡阴阳,因此,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

5.3.5   药物治疗

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依据中医辨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虚证、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可以选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疏肝行气之品,以促进脏腑低下功能恢复正常,保持机体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等,起到维护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的作用。

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行为和工作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性情开朗,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从而远离亚健康,这样才能有一个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此时,中医学的“治未病”的思想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亚健康状态方面的潜在优势。

5.4  “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

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一亚健康到疾病的最终转化。因此,必须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气,也即是社会心理干预,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神高度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果生活在节奏紧张环境中的人们,平时能注意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使情志调和,就会大大减少亚健康状态,既使发生,也易于恢复,不至于向疾病的方向转变。

此外,“治未病”思想还包含提倡科学的饮食结构,不嗜烟酒,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也即是行为干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如《金匮要略》中指出的“更能无犯土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滕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往往与人们不注意饮食健康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对众多的美味佳肴,不善于合理调配,只顾满足日腹之欲,过食肥甘厚味,久而久之,体内的营养平衡被打破,物质代谢紊乱,脾胃功能也受到损伤,使人体不能很好地摄取所需的精微物质,易进入亚健康状态。至于己经出现亚健康时,治疗可依据其证候表现辨证论治。

分享: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嘉定院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荣联路68号
电话:021-56639828

芷江路院区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
邮编:200071
电话:021-56639828

石门路院区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
电话:021-62588203


沪ICP备150100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2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