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页面:首页 - 科研工作 - 药物临床试验

科研工作

临床试验机构及专业组简介

发布时间:2021-11-14 来源: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看新闻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机构简介

上海市中医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成立于2005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17个专业组相继通过了资格认定和复核检查,分别为:中医心血管、中医消化、中医肿瘤、中医呼吸、中医骨伤、中医血液、中医肛肠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肾病、中医神经内科中医内分泌、中医免疫、中医耳鼻咽喉、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2020年3月24日完成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首次备案,备案号为药临床机构备字2020000137。另外,2018年6月6日我院完成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首次备案,备案号为械临机构备201800123,目前医疗器械专业组备案数量为30个

机构制订了一系列临床试验制度、人员职责、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等,尤其加强了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加强对在研项目的管理,目前已有多个品种通过国家药监局的新药注册现场检查并上市。

2005年机构成立之初,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组通过资格认定,标志着我院的药物临床研究工作和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我院会继续努力将GCP平台打造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专业平台,为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专业组简介

1、中医心血管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心病科是医院重点专科,学科建立了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中医优势特色显著,集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学科发展模式。拥有45张床位,建成4个亚专科、1个中心、1个工作室,分别是:心力衰竭、动脉斑块/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脏康复中心、严世芸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拥有最新磁共振、CT机、大C臂DSA、心脏超声仪、心肺评估仪、体外反搏仪等先进诊断及康复设备。

在董耀荣主任、孙永宁教授学科带头人带领下,建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老中青搭配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专科医师20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0人、正高6人、副高6人),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0余人。学科拥有中医传承博士后1人,中西医结合博士后1人,第6批全国名师传承培养1人,中医海外人才培养计划1人,杏林人才培养2人,医院名师传承培养5人,医院优秀中医人才1名,医院后备人才培养2名。

专科在开展先进现代医疗技术的同时,传承中医经典及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继承了尚“和”的学术思想及“圆机活法”临床思维,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针对疗效优势环节、阶段进行重点干预,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特色诊疗方案。

心力衰竭诊疗方案:采用分阶段中医诊疗特色,以强心方、鹿角方为代表,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再入院次数等疗效。拥有专利1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本市处于领先地位。

冠心病诊疗方案:根据早期、急性期、支架植入术后等不同阶段,中医采用宽胸理气、活血软坚、益气通络等治法,结合心脏康复、中医综合特色等疗法,实行对冠心病的全程化管理;特色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方、畅流方及通心方为代表;具有显著改善胸痹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和微循环、提高生存质量等疗效。拥有专利3项,曾获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铜奖、上海市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入围奖,在本市处于领先地位。

血管斑块诊疗方案: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通过B超对颈部动脉、下肢动脉进行初步诊断,后超声造影以精准判断血管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检验指标、临床资料等对血管斑块进行分期、危险分级;根据其不同阶段中医采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益气通络等治法,结合心血管康复、中医综合特色、严重狭窄支架植入等疗法,实行对血管斑块的全程化管理;具有稳定斑块、逆转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等优势。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较早提出早期以舒肝养心、病久活血补肾的治法,以养心方、整律方、养心贴为代表,具有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早搏次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减少房颤复发等疗效。拥有专利1项。

高血压诊疗方案:根据高血压的早、中、晚程度,采用特色中医治疗,具有与降压西药形成协同增效作用,改善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又减少毒副作用的优势。

心脏康复中心:为中西医结合特色中心,团队由多学科人才构成,先进行医学整体评估,后应用五大核心处方(戒烟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中西医运动处方、中西医药物处方)联合干预,以提高身体机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生。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部级课题 8项,上海市级课题8项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通过学科共建、合作研究、培训推广等多种模式,将中医特色优势诊疗体系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学术带头人:孙永宁,男,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学博士、博士后,上海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医院心病科学科带头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副院长,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近5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会长

专业组负责人:冯其茂,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严世芸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传统医学与工程协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委、中医药促进会痰瘀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心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6项、局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6篇,参编论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其中1项国际专利。先后被医院评为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优秀中医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科主任、上海市第三届“医者仁心·杰出医师奖”获得者、2项专利获市级发明创新奖、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

 

 

2、中医消化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独立建科于1997年,建科以来,在传承传统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引进西医的先进技术,逐渐成长为一个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综合性学科,更成为中医医院临床教学示范病区。2007年脾胃病科被授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的光荣称号。目前,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有病房、门诊、内镜室、老中医工作室四部分,门诊又分为总院门诊及石门路门诊,总院门诊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习惯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脂肪肝专病专科门诊。我科现开放病床30张,为上海市中医医院临床教学示范病区、临床医学硕士授予点。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及教学科研队伍,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名,硕士学位5名,上海市新百人1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1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我科老中医工作室,有上海市中医医院第一届名老中医继承班学员2名、第二届名老中医继承班学员1名。近3年,科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市局级课题8项,发表国内核心及统计源期刊32篇,SCI论文7篇,编写论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奖项。

科室临床上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胃食管返流病、脂肪肝以及消化道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优势;同时积极从事临床研究,先后着手进行了“纳达口服液”、“消脂保肝方”、“321止血颗粒”和“芪榔合剂”等药物的开发研究工作,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十二五”期间,科室就明确定位,以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胃食管返流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特色诊疗方案,并设立了习惯性便秘、胃食管返流病、脂肪肝专病专科。并在此类疾病研究领域处于较领先水平,逐步形成一系列具有本学科特色的中医思想、诊疗方法,并将其于临床推广应用。

    我科内镜室拥有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凝切、爱尔博氩气刀装置、内镜清洗消毒室、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等先进设备,具备开展内镜诊疗新技术的良好设备和条件。常规开展胃镜、肠镜、无痛胃肠镜等检查,以及经内镜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等多种内镜治疗技术。近两年内镜室胃肠镜诊疗量约九千余人次,其中内镜下治疗量约一千余人次。除内镜室外,我科还设立了胃肠动力检查室,拥有目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胃肠动力检查仪器,可进行食管测压、24小时ph检测、胃电图、直肠肛门测压等胃肠动力学检查,并可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肠道生物反馈治疗。

   专业组顾问李勇,男,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世中联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李勇教授提出“气阴两虚”是顽固性便秘的关键病理要素,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治则可有效提高顽固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并创制临床简便有效的中药方剂--“芪榔合剂”;创先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从心论治”的理论,不仅能使临床疗效大幅提高,而且也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首次发现了一种具有类雌激素样效应及其独特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中药单体成分-柴胡皂苷d,研究探讨了该物质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对阐明柴胡在中医临床多病症治疗中的应用,对解释中药归经、一药多效等问题提供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支持,该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先后获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 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部局级科研等项目资助十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包括SCI 等学术论文12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1 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各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各1 项。

专业组顾问李毅平,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获学士学位。进入上海市中医医院工作后,师从我院名老中医余莉芳主任,从事消化专业34年,不仅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疾病的中西医诊疗与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而且从事胃镜操作18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高超的诊断水平。20054月,在复旦大学药物临床研究培训中心进行GCP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在2015年5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复核检查辅导培训班”学习,并通过考核。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胃病分会委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上海市委员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30篇。先后承担市局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3项。

专业组负责人:孙永顺,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师从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承人朱生樑教授,从事中医消化专业16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主要亚专业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胃食管反流病,曾起草并修订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3份国家规范,已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施行。而且擅长胃镜、肠镜及超声内镜的诊疗,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诊断水平。2020年7月参加了《2020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班,并通过考核。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理事, 中国国际交流医疗保健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胃食管反流病、大肠早癌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消化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上海近代流派传承中心丁氏内科流派继承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及局级科研项目多项。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副主编编写专著3部,参编著作5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曾作为上海抗击新冠中医专家组成员先后三次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加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线救治工作,被评为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3、中医肿瘤专业组

以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李雁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医师田建辉为主任的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肿瘤优势专科、上海市申康医疗发展中心中医肿瘤特色专科、上海市中医医院重点学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目前共有医生23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9人。有博士后合作导师3名,学术型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包括核定床位88张,肿瘤热物理治疗基地一个,肿瘤研究所一个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现设有呼吸道肿瘤、上消化道及消化腺肿瘤、下消化道肿瘤、甲乳生殖肿瘤4个专业组,病房完成常规诊疗和疑难病例会诊工作,门诊每日平均接诊近800人次,年门诊量约20余万人次。肿瘤热物理治疗基地拥有国际先进的超声聚焦刀设备2台,微波热疗机2台,每年完成2000余人次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和3400余人次深部热疗。

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肿瘤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大学中医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多功能临床科室,其整体规模和布局以及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在上海市同级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是一个奋发向上、具有青春活力的科室。

中心有可以开展包括中医药、针灸、化学治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物理治疗等在内的多种中西医治疗方法,可显著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尤其是在降低肿瘤复发转移方向,已经取得显著发展优势,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在内的高级别奖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目前已经与上海市肺科医院、胸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美国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等开展密切的学术合作。

学术带头人:李雁,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河南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留河南中医学院工作,2000年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200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中医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工作,2003年11月晋升为主任医师。李雁主任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构建病证结合、多维思辩的决策模式与诊疗方案,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扶正祛邪法”可提高肺癌综合疗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目前担任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和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专业组负责人:田建辉男,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20006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6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2009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肿瘤学院做访问学者。201312月晋升为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学术思想传承博士后,上海市卫生局首届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医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聚焦于肺癌转移的理论构建,临床评估体系完善,从肿瘤微环境、内环境和预防的角度全面解析中医药防治肺癌的免疫调控机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肿瘤学术,构建刘嘉湘“扶正治癌”的“道、法、术、理”学术体系;提出中西融合提高癌症综合治疗的疗效,擅长肺癌和妇科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出“正虚伏毒”为肺癌核心病机,创建肺癌转移特异性研究平台。将代表机体“正虚”(肿瘤免疫内环境紊乱)与“伏毒” (循环肿瘤细胞)的因素纳入转移风险临床评估模型的构建,促进完善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肺癌根治术疗效与预后评估模型,提高中医精准治疗的水平。完善中医药防治肺癌的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6项。获奖上海市进步一等奖等7项。目前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咨询专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肿瘤联盟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全国膏方抗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等。

 

4、中医呼吸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成立于1999年,在原内科科室基础上独立分科,设有肺病科专科门诊及病房。目前共设有床位20张,全天候开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特需门诊,年收治病人总数800余人,床位使用率100%以上,年门诊人次4万余人。科室目前共有医师8名,全部为硕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

肺病科突出传统中医药治疗特色,以中药治疗、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及冬令膏方治疗慢性咳喘病为特色。科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主治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咳血、肺炎、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疾病、肺部结节、肺癌、胸腔积液等。对危重疑难病例,科室重视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运用,配有肺功能,无创呼吸机、电子支气管镜、睡眠呼吸监测仪,床边心电监护机等,能满足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需要。

肺病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点,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留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任务。科室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见习教学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指导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以及规范化培训医师的临床实践。肺病科也是上海市中医进修医生培训点,近年来为基层医院培训输送了大批卫生人才。科室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等科研项目15项,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荣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

专业组顾问:石克华女,主任医师现为科室特聘专家,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5年。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2007年9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2020年8月荣获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2019-2020年度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

专业组负责人:唐斌擎男,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呼吸病学专家吴银根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委。

 

5、中医骨伤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成立于1956年,在全国名老中医(首任科主任)余子贞的带领下,形成电针、手法、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特色疗法。2001年“中医综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专科成为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2014年成为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自制制剂10余种。骨伤科病房现有床位55张,目前有医师21名,其中硕士生导师7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4人、硕士12人。

科室秉承“传承为本,创新为先,品质为上”的发展理念,已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要特色,确立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为重点发展方向,设立了脊柱病、关节病特色专科门诊。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为三大重点病种,采用聚手术、电针、药熏、中药内服外治、康复为一体的治疗模式。

在腰椎病的治疗方面,提出了“分期治疗”的概念。根据腰椎病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国内首创了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腰突症,有效率达95%以上。电针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费用低廉,而且适应症广,对手术失败病人同样有效。以电针为基础,结合手法、中药熏蒸、火罐、内服中药等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在此基础上,对难治性脊柱退行性疾病,本科引进了现代医学的尖端技术,开展了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包括椎间孔镜技术、后路椎板间隙入路内镜手术。镜下能完成椎间盘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补术、神经根减压术、椎管扩大术、腰椎小关节注射+消融术等手术。仅用0.75cm的伤口,代替传统手术的大创伤,极大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开展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术、脊柱内固定、椎体间融合等多种手术治疗措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

在颈椎病的治疗方面,采用电针颈椎夹脊穴、结合手法、中药熏蒸、火罐、内服中药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脊髓型颈椎病及严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本科室开展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后路椎管成形术,同时引进微创颈椎内镜技术,包括Keyhole技术,创伤小,费用低,大大缩短了住院及康复时间。

在骨关节疾病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对于早、中期慢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电针、中药辨证内服及外用,中药熏蒸、热熨等手段,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对于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膝内翻角度10度以内者,依据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采取腓骨近端截骨术,可明显减轻关节疼痛症状,避免或延缓膝关节置换。对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关节严重变形的晚期骨关节炎炎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此外,科室运用先进的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完成半月板缝合、半月板成形术、关节清理术、交叉韧带重建术、侧副韧带重建术,减轻病人创伤。对于肩关节疼痛患者,采用现代医学先进肩关节镜技术,微创操作下完成肩袖修补术、肩峰成形术,Bankart损伤修复,Slap损伤修复,取得了较好疗效。

在骨质疏松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用方法,从根本上改善骨的质量,减少骨流失。科室开展科热奄包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腰背部疼痛,热奄包的配方是总结数名名老中医经验研制而成,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根据具体疼痛部位选取特地腧穴,通过热奄包的热蒸汽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效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的作用。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开展了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缩短了病程,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痛苦,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在创伤方面,骨折的治疗是我科传统特色,根据名老中医余子贞的临床经验而制成的院内制剂2号敷药对软组织损伤与骨折具有独特功效。采用下肢洗方熏洗患处,能够促进骨折恢复及减轻踝关节扭伤后遗症。而近年来四肢内固定及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结合中医康复治疗,还可尽快恢复患肢的功能,并促进骨折愈合。

专业负责人:樊天佑,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学术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肿瘤及骨与关节损伤等。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骨伤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上海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上海中西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上海康复学会骨伤分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4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论著2部。

 

6、中医血液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血液病科成立于2003年4月1日,2021年5月成立血液病临床医学中心,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挂靠单位,上海瑞金血液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拥有百级层流病房,开设普通专科门诊、专家或特需门诊,满足患者各种需要。科室成员硕博比例达到100%,现有高级职称医师5名、中级职称6名,其中名中医师承培养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科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各种血液病,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及浆细胞肿瘤等。近5年科室成员主持或主持完成各级科研课题25项,包括国自然基金4项、国家中管局课题合作项目3项(重大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重大1项),以及局级项目10项,校级项目3项。获得各级人才培养立项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报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11篇,统计源核心期刊论文23篇,出版专著10部,副主编以上6部。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带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多次及全国性学术会议。顺利完成GCP项目《派能达胶囊II期临床试验》、《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开放性Ⅲ期临床研究》。

通过反复总结临床工作经验,科室筛选出多种有效经验方,如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补肾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三七升板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解毒消瘤方治疗淋巴瘤、清肝化瘀汤治疗慢性白血病等。并深入挖掘中医药经络理论,开展丰富中医外治法,采用耳穴埋豆,中药足浴薰洗,针药结合的穴位注射,结合现代透皮技术运用离子中药透药、穴位贴敷导入,中药涂擦,艾灸、蜡疗等技术达到促进造血、调节免疫、抑制肿瘤、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开设血液免疫病、淋巴瘤、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专病门诊,并与瑞金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病房,牵头中西医协同诊疗工作,定期进行血液病科普讲座,开通医患沟通网络平台,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携的医疗服务。

专业组顾问王运律,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血液临床医教研工作近三十年,2003/4-2015/1担任我院血液科主任,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家族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并再障贫血”等罕见病例,曾主持曙光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工作,负责或参与完成局级以上课题五项,在国内首次提出“慢性再障贫血中医证型与甲状腺素和血浆皮质醇的关系”,在国家和省市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药物相关文章六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上海市中医血液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陆嘉惠,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2007-2013年曾先后任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医疗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责。曾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继承人。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医学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血液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近5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 4 篇,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12部;获专利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等。

专业组负责人胡琦,女,中共党员,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15/2月起担任血液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学术方向为免疫性血液病(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瘤)。近五年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局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中西医协作重大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Shen’s Textbook on the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s with Chinese Medicine》、《实用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血液病临床手册》、《简明临床血液病学》等多部血液病著作。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三届血液病分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7、中医肛肠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自建院以来已成立,有五十多年历史,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的诊疗中心之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肛肠科本着“科技兴医、弘扬特色、创新发展”的理念,经过不断地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技术团队。因其高效、简便、特色的诊疗方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病人前来就诊。

科室坚持“立足中医、弘扬特色、传承创新”的道路,中西萃取,内外并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特色诊疗系统.1.中西萃取:在针对高位复杂性肛旁瘘管(或窦道)的诊疗中,采用特有的“切开+挂线”和“拖线+挂线”之术式,避免了“肛门失禁”等后遗症;对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采用特有的“分段分离结扎术式”和“分段结扎+切除术式”,配合简易扩肛术,避免了传统结扎疗法中的肛门剧痛和肛门狭窄等后遗症;2.熏洗疗法:对于轻度痔疮及肛裂,科室还采用熏洗疗法,使轻度混合痔、肛裂亦能基本治愈;3.内外并重:除了手术法、敷药法等治疗措施外,用中医中药进行内治与调理,亦为肛肠科所重视。针对顽固性便秘、结肠黑变病等疾患的治疗,以中药滋阴、润下,理气、活血法则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4.特色护理:术后每日由护士进行微波等理疗,科室自拟外用中药制剂送至患者病床边,并进行讲解及示范使用方法,让患者充分了解术后坐浴、熏洗及护理的细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科室现有床位41张,3名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清热活血消肿方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其疗效确切、简便易行,花费低廉,深受患者的欢迎。科室还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防治结合,更好地为广大病友服务。

专业组顾问:张鑫麟,男,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曾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外科主任,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肛肠科主任。现返聘肛肠科顾问。2005年及2012年分别通过国家GCP培训考试。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肛肠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疗事故中心专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专业组负责人:郭修田,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肛肠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学科带头人,师从上海市名中医陆金根、唐汉钧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十届肛肠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克利夫兰医院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肛肠病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肛肠病工作29年,擅长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炎性肠病及其肛周并发症、便秘、肛门失禁、结直肠肿瘤术后调理、难愈性创面等,创新性提出“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申康课题。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局课题、国家中管局百项诊疗技术推广项目等多项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6部。

 

8、中医儿科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单位。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整体规模和布局以及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在上海市同级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哮喘协作组组长单位)、上海市“十三五”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小儿哮喘)、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小儿厌食症)、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学科(小儿消化专科)、海派中医流派(徐氏儿科、董氏儿科)传承总基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虞坚尔、王霞芳)、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依托单位,上海市儿科示范门急诊建设单位。科室共有医生人员15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4人,具有合理优秀的人才梯队,医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位,硕士9位。

现设有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系(哮喘、复感、咳嗽、鼻炎、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脾系(厌食、胃炎、腹痛、腹泻、便秘、营养不良、口腔溃疡等)、肾系(佝偻病、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肥胖症、微量元素缺乏、性早熟等)、脑病(癫痫、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建设海派中医流派(徐氏儿科、董氏儿科)两个诊疗中心,完成常规诊疗项目和儿科疑难病例会诊工作。开展中药穴位敷贴合离子导入技术、微波照射治疗小儿肺系咳喘病;膏方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病证;脐部敷贴疗法、刺四缝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火丁指压法治疗婴幼儿吐乳症;穴位拔罐治疗发热等特色疗法。科室拥有小儿雾化治疗仪、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肺功能检测等各类医疗设备,中药外治独树一帜,疗效显著,具有鲜明的中医治疗特色。专科有黄芩咳喘敷贴散、健脾开胃外敷散等院内制剂。中医儿科门诊总量、出院人次、中药饮片使用率、优势病种数、特色诊疗技术种类、院内制剂数等在全市中医儿科均名列前茅。同时对科室的优势病种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进行不断优化;逐步制定和完善疑难危重病种的诊疗常规并进行多中心验证,制定临床路径,对专科诊疗技术进行规范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儿科科研团队申报并完成各级各类课题,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教委、卫健委等课题十余项等。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上海中医药科技奖成果推广奖1项,人才获奖6项等各类奖项;获专利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近年来,承担了上海市中医儿科临床基地建设和中医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儿童哮喘预防管理体系构建,牵头、参与多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标准化建设。为儿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契机。

专业组顾问:虞坚尔,男,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先后任儿科主任、松江分院院长等职务。曾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上海市教委课题2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项。协作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上海市科委课题、上海市教委课题、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等10余项。承担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病)建设计划1项,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1项,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学科1项,海派中医流派(徐氏儿科)学术经验传承基地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中医儿科临床基地1项。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成果推广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主编的教材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材奖。近年编写教材及各类著作10余部。于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申报并获批发明专利3项次。主持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担任主席;主持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质控中心中医儿科专业组并担任组长,积极开展中医儿科流派传承工作和临床质量控制工作。

专业组负责人:薛征,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首届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儿童中西医结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任职。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第五代传承人。从事一线工作30年,主攻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及项目二十余项;近十年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5篇;主编参编著作30部;申报专利4项;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及中药毒性研究4项。带领团队进行了上海市“十三五”临床重点专科(强主体)、上海市中医儿科临床基地、中西医联盟建设(与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开展哮喘、血液疾病的专病联合)等平台建设5项;牵头及参与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物香佩疗法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南》、《小儿哮喘临床诊疗方案》等13项行业规范及诊疗指南;建立上海市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预防管理平台,实现“医-校-家”三级联动防治儿童哮喘。

 

9、中医外科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成立于1954年,2005年开设病房。自建科以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中医外科界有一定影响的医教研基地。目前,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设有病区、门诊、石门路门诊三部分,科室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5名。目前设有病区、总院门诊、石门路门诊及外科急诊。病房核定床位16张,实际开放床位18张,确保了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中医外科目前有五个专病专科,甲乳专科、乳房病专科、甲状腺结节专科、周围血管病专科、乳腺增生专科特色门诊。中医外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甲状腺结节、周围血管病、乳房病。近几年来科室医教研三头并进,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与成果奖8项。主编出版专著与教材19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SCI论文100余篇。

专业组顾问:王小平,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原武汉医学院,后分别获得武汉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学位。结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卫生局“西学中”高级医师研修班(三年制)。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陆德铭教授、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专家裘法祖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专业30余年,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疮疡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2004年7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进行GCP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外科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分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学会疡科分会、周围血管病分会、血栓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上海市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库专家。担任国内多家医学核心期刊杂志编委,主编著作2部,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篇,完成上海市科委课题2项、在研1项;完成上海市卫计委课题1项,在研1项;完成上海市新兴前沿技术1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项;完成申康发展中心项目1项,在研4项。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委成果登记1项。

专业负责人:石坤和,男,中西医结合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的手术治疗以及胃肠道肿瘤、胆道结石症、腹壁疝的微创手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腹外疝专业组委员、甲状腺分会委员、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电力医学学会甲状腺疾病专委会常委、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专家成员。

 

10、中医妇科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成立于1981年,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拥有一支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科内齐聚海派朱氏、蔡氏、唐氏、沈氏妇科的优秀中医妇科流派传人,拥有胡国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目前为海派朱氏妇科学术传承分基地,全国妇幼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专病)培训基地,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专科联盟牵头单位等。科室现有医生1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医学博士4名,医学硕士9名。科室坚持“科研带动临床,临床促进科研”的方针,紧紧围绕优势病种,积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科室技术雄厚,学术阶梯合理,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多项基金支持项目,主编及参编专著四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妇科中西并重,中医特色浓厚,采取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对妇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形成了独特、成熟、完善、有效的中西医诊疗体系。设有名老中医门诊、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及不孕不育、中医辅助IVF、女性慢性盆腔痛、宫颈HPV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专病专科。开展各类腹腔镜微创手术及经腹手术,如:单孔腹腔镜+宫腔镜联合不孕症手术、子宫切除术、肌瘤剥除术等;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输卵管介入术、宫腔粘连分解术、内膜息肉切除术、B超输卵管造影等。对手术后康复期的病员,充分发挥中医特长和优势,运用中医综合疗法以促进其尽早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对妇科急诊、危、重病人的抢救亦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诊疗常规,具备处理突发事故及危重病的措施和能力,对宫外孕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亦独具特色。设有中医治疗特色病房,收治盆腔炎、痛经、保胎、功血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中药保留灌肠、宫颈上药、穴位贴敷治疗、艾灸、烫熨治疗、中药阴道灌洗、微波、耳穴、针灸、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取得良好疗效,为广大妇女患者解除了病痛,受到一致好评和信任。

专业组顾问:胡国华,男,1952年出生,硕士,原科教副院长,党委委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历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妇科副主任、主任、教研室主任。1990年11月拜师(朱南孙)学习,1993.10后历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科教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在妇科炎症和内分泌失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主持完成女性生殖道支原体中药药敏及耐药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单病种控制,中药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前实验研究等课题;盆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已经验收;作为分中心参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中医证候证型规范化研究,上海中医主要妇科流派学术研究,朱氏妇科学术思想的研究,在研课题有:验方朱氏盆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性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海派朱氏妇科流派传承研究(痛证),基于“以平为期”理论中医药联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总研究经费达400万),全国中医妇科名家诊治PCOS临证经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药膳协会副会长、闸北区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党政职务任上海市中药价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全国中医妇科界有一定影响。

专业组负责人:陈静,女,1977年出生,博士,妇科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七年制,曾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及腹腔镜中心进修并获得宫腹腔镜资格证。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经验继承班学员(指导老师:胡国华教授),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博士学位。,目前为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医妇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医妇科基地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持胡国华名中医工作室工作。兼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世中联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药膳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妇科质控组专家委员会成员。作为负责人主持局级以上课题3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六部。   

 

11、中医肾病专业组

我院肾病科门诊开设于1960年,是内科较早开设的专科门诊。在此基础上,我院于2003年4月正式开设独立的肾病科病房,目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团队之一,由门诊、病房、血透室三部分组成,拥有正式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30张;血透室采用日本JMS中央供液超纯透析系统(CDDS),该设备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年门诊量近四万人次。科室现有医护团队20余人。科室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健委等科研项目近20项。近年,以我科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等多项奖励。科室曾参编全国中医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共发表SCI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现有科内协定方剂6个、开设本专业的专病门诊4个,常规开展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肾穿刺活检术、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置入等专科手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中西医并举的、特色鲜明的专科。

目前科室特色优势包括以中医特色专方专药为主,联合中药定向、灌肠、敷贴等一体化方案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以特色中药为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联合抑菌疗法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减压,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肾囊肿;中药联合穴位注射、耳穴敷贴等总攻疗法治疗肾、输尿管结石;中医药联合中央供液超纯透析治疗尿毒症。

此外,科室中医诊疗优势病种还包括: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性肾病、痛风及高尿酸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间质性肾炎、药物性肾损伤等。

专业负责人龚学忠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急慢性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防治及研究工作。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青年岐黄学者”、“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获上海市第13届“银蛇奖”提名奖。任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研究专委会常委及青委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常委等学术职务。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健委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第五届及第七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12、中医神经内科专业组

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原神经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上海市“十三五”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帕金森病特色专科,上海市中医帕金森病联盟牵头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学科团队。

脑病科在学术带头人李如奎老中医及刘毅、李文涛等主任带领下,历经数载发展,形成了集老中医工作室、病房门诊、神经电生理室为一体的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脑病专科。以重大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眩晕病为主要优势病种,紧跟现代神经科学最新进展,突出中医药治疗优势,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鲜明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体系。研发了癫痫二号片、止颤汤、中风1号方、神经复原方、眩得宁、晕平方等一系列效果显著的院内制剂或协定方,

脑病科现有医师13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生导师1位,硕士生导师2位,医学博士3人、硕士8人,入围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及各级人才项目十余人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完成论著数部,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获得专利1项。

专业顾问李如奎,男,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业务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脑病协作中心主任,岳阳医院及本院神经内科创建人,目前为李如奎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博采众方,有深厚的中医功底;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中西医学理论及实践上都有很高造诣,在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界有一定影响。临床中运用中西结合方法诊治疾病,在神经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对帕金森病治疗中,形成了止颤汤系列方,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在上海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中,具领先地位。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他提出了痉痿同治,健脾益气与滋阴填精并举;攻补兼施,补益脾肾与理气化湿合参观点,创立的止痿汤收到较好疗效;中风病急性期强调“毒邪致病”的理论,总结的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中风1号方,配合西医治疗,大大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时刻关注神经内科研究新进展,有独到的科研思路,致力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现代医学疑难问题,带领科室成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在担任医院业务领导及科主任期间,曾参与新药临床试验基地的申报及管理工作,熟悉新药临床试验的运行及方法。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一项。

专业组负责人:李文涛,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传承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中医帕金森病联盟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学科团队负责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及皇家海莱姆郡医院访问学者。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变性疾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在帕金森病方面,在总结前辈经验基础上,提出补益与解毒兼顾治疗帕金森病的学术思想,不断优化科室协定方“止颤汤”、“补肾止颤方”。形成了中药内服外治、针灸康复、功法治疗、西药、经颅磁神经调控“五位一体”帕金森病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生活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从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及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角度进行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机制研究。作为执笔人之一完成《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2021)》。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5篇。

 

13、中医内分泌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专科历史悠久,在诊治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领域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在陶枫、张敏主任领导下建设以总院病房为主体(核定床位20张),以芷江路总部与石门路分院门诊为主,形成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临床研究型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专科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为优势病种,在已建立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基础上,已初步形成高血糖救治的临床路径。专科将以产出创新性的临床应用技术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重点解决糖尿病以及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治疗难点,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临床医学中心。

 专业组负责人:陶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蔡淦和丁学屏教授。巴黎Descartes大学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硕士,巴黎Pitie-Salpetriere医院营养内分泌代谢病科外籍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甲状腺病、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明星,上海中医药发展计划中医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主持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研究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在eCAM/Cardiology/Endocrine/中华中医药杂志/世界中医药-中医药现代化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四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肥胖病的中医辨治》等九部学术著作。

 

14、中医免疫专业组

 中医风湿科核定床位30张,开设有风湿病专科门诊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强直性脊柱炎、多肌炎、皮肌炎等专病门诊。本科室本着“厚德、博学、传承、创新”的宗旨,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为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方案和特色制剂。2000年在苏晓主任的带领下,我科获得“上海市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特色专科”称号,2004年通过卫生局验收,确立了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学术地位,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本科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养阴清热法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化瘀、内外兼治风湿性关节炎;养阴活血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温补督脉、活血化瘀、内外合治强直性脊柱炎。

专业组顾问:苏晓,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承名中医沈丕安教授,从事中医药诊治风湿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青年联合会委员。曾获上海市和上海市卫生局“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八届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局“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8年度和2015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优秀科主任、2012-2014年度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进个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从事风湿病事业先进工作者”。先后指导、承担、参与国自然、科委、局级等多项课题。负责上海市第三批中医临床优势专科(风湿病科)、上海市中医医院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编撰多部有关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专著,如《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研究》(编委)、《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编委)、《风湿病中医诊疗手册》(副主编)、《现代中医免疫病学》(副主编)、《风湿病中西医实用手册》(主编),其中《现代中医免疫病学》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优秀奖。

专业组负责人:陈薇薇,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国自然、市科委、市教委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2篇,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2部。

 

15、中医耳鼻咽喉专业组

耳鼻咽喉科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本专科现有医护人员16人,其中医生(技师)8人,护士3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8名。上海市杏林新星指导老师1人。人才业务水平较高,专科技术力量较强。学术带头人郭裕教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专科门诊设有诊室3间,专科治疗室2间(包括普通治疗室1间,中医特色治疗室1间),专科检查室3间(包括耳、鼻内镜、电子喉镜检查室,听力检查室,睡眠监测室1间),年平均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病房从2014年开展以来设有床位8张,年收治患者超过300人次。专科拥有多种现代先进检查及手术仪器,包括耳鼻咽喉诊疗台、纯音测听、声导抗、鼻内窥镜检查手术系统、电子耳鼻咽喉镜、耳鼻咽喉手术动力切削系统、手术显微镜、多导睡眠监测仪、微波治疗仪、中药熏蒸仪、耳鸣治疗仪、射频消融治疗仪、嗓音分析仪,能满足不同病人的检查及手术要求。

本专科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检查及手术治疗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防治耳鸣耳聋、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慢性咽喉疾病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新药研制与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我科于上世纪80年代创制了夏枯草开音合剂、耳鸣滴剂等治疗本病的专科用药,夏枯草开音合剂至今仍在我科临床广泛应用,并进行了临床规范研究及疗效再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科室医务人员要求做到人人均要参加院内及科内的GCP培训,其中已有2人获得国家药监局GCP培训证书;制定了专业文件,其中包括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标准操作规程、急救预案、设计技术规范。2012年以来本科室承担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项目4项,其中牵头2项。

专业组顾问:郭裕,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科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曾为上海市中医耳鼻咽喉科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5本,副主编专著2本,参与编辑专著多本。任“十二五”及“十三五”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相关专业期刊编委会任职情况:《世界临床药物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编委;《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耳鼻喉科学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中医眼耳鼻喉杂志》编委;《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审稿专家。  

专业组负责人:王丽华,女,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从事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工作十余年,具有较丰富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经验及临床研究经验。主持市级课题三项,参与临床研究课题十余项,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四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论著三部。

 

16、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专业组

上海市中医医院肝病专科历史悠久,百年传承,先后涌现出韩哲仙、朱彬彬、莫锦明等一批名中医,在诊治慢性肝病领域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率先成立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韩哲仙肝病临床传承基地,专科聘请王灵台教授为总顾问,在祝峻峰主任领导下建设以总院病房为主体(核定床位38张),以芷江路总部与石门路分院门诊为两翼,托管宁波宁海肝病科,2019年门诊量57656人,出院人次1824人,形成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临床研究型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专科以中医药防治肝硬化腹水、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等为优势病种,在已建立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基础上,已初步形成肝硬化腹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路径。专科将以产出创新性的临床应用技术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重点解决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慢性肝病残留黄疸、癌前病变、晚期肝癌等肝病治疗难点,提高中医药防治肝病临床疗效,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临床医学中心。

 专业组负责人:祝峻峰,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学家王灵台教授国家级临床学术继承人、总院肝科创建人、上海市中医前沿交叉学科中医分子肝病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优势病种培养项目水臌病(肝腹水)负责人。兼上海市中医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常委等,主持上海市中医药事业三年行动计划: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研究(重点扶植项目),肝癌临床研究(重大临床研究项目),非遗海派中医丁氏内科肝病分基地肝硬化腹水、肝癌优势病种研究等,已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主编《海上名医论治臌》,参编《黄疸》等多部肝病书籍。

 

17、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上海市中医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成立于20185月,现隶属于院级临床研究中心,是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专业组之一,具备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资质。目前已承担BE项目18项,其中2项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现场核查。

I期病房位于门诊6楼,总面积530平方米,床位数40张,设有观察室、抢救室、体检室、采血区、尿液采集区、样品处理室、药物储存室、活动区、配餐室、受试者接待室、会议室、资料室、监查员办公室等;配套有负压吸引、床旁呼叫系统、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基本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

I期病房研究团队集合一批具有GCP资质和临床研究经验的院内专兼职人员团队,包括专家顾问、研究医生、研究护士、药品管理员、样本处理员、质控员等。

I期病房配套覆盖全程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严密的内部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团队严格遵守CNDA及ICH相关法规和技术指南,提供舒适温馨的医学人文关怀,可以为国内外药厂开展高水平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等研究开展提供保障。

专业组负责人:任建琳,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I期病房负责人。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及委局级课题共10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专著3部, 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1/11)、上海中医药科技二等奖(1/13)等。担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第一届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等。

 


项目流程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125172844.png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

电话:021-56628310

E-mail:shszyyygcp@126.com

    


分享: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总院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
邮编:200071
电话:021-56639828
门诊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
电话:021-62588203

沪ICP备150100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20015号